遗失的葡萄酒----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第八章)
第四幕 触不可及的荣光——古罗马葡萄酒文明(三)
受古希腊影响,古罗马人偏爱高酒精度的甜葡萄酒,由于这些酒在当时价格昂贵而且稀有,在饮用这些高度数甜酒时他们往往会兑水。为了生产优质的高酒精度甜葡萄酒,古罗马人从希腊人那学会将葡萄留在葡萄树上直到晒成葡萄干和先蒸发葡萄汁水分以提升糖度再进行发酵等技术。除此之外,古罗马人还独创了一种甜酒制作方法:将葡萄汁在铅容器中熬制成糖浆状,以1:30的比例与酒混合,这种高成本的葡萄酒是为古罗马贵族准备的,这一酿造思路不失为一个生产好葡萄酒的办法,然而,古罗马人并不知道使用铅作为熬制器皿对身体所带来的危害。随着葡萄汁的熬制,金属铅也进入到葡萄汁中,最后进入酒中,这使得葡萄酒的颜色鲜亮,受到贵族们的喜爱,大量被古罗马贵族饮用,此外,一些古罗马人还发现,将葡萄酒直接置于铅容器中进行熬制后酒液下方会出现白色晶体,这种白色结晶体尝起来非常甜,他们称之为铅糖(铅糖其实是醋酸铅的水合物,它的产生是由于酒精加热形成醋,醋酸和铅反应生成醋酸铅,进一步与水结合结晶形成),于是,利用铅容器熬制葡萄酒而产生的副产物铅糖也开始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他们大量把这种铅糖作为佐餐佐酒物,或者当做零食。日复一日,铅富集于人体的骨髓和造血细胞里,特别是孕妇通过胎盘把金属铅离子输送于胎儿的血液之中,极大地毒害了罗马人的一代又一代人,损坏了他们的脑细胞,破坏了他们的骨髓,恶化了他们的生殖能力,侵蚀了他们古罗马军团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健体魄,铅毒使古罗马上层阶级的人数不断减少,贵族子弟的文化和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翻看古罗马帝国史,自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奥古斯都封号,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开始,直到公元395年帝国分裂,古罗马帝国先后或同时出现60多位皇帝,每人在位平均不到十年,而且经常出现皇帝膝下无子或是皇子是低能儿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古罗马贵族对于采用铅容器酿酒的追捧所造成的。
事实上,古罗马人不仅用铅容器熬制葡萄汁和生产铅糖,他们的日常餐具、酒具都是以铅为原料,史学界历来就有一派学者认为古罗马帝国最后的崩溃其直接原因最早可追溯到铅的滥用
公元3世纪,此时的帝国进入到瓶颈期:国内,由于长期的和平,通过战争获取奴隶的机会越来越小,而奴隶是农村主要劳动力,过去的以战养国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大批土地拥有者开始将土地交给自由人耕种,他们从中提成,随着时间变迁,这些自由农地位逐渐沦落到介于奴隶和自由民之间,而这一土地租赁制度也成为欧洲中世纪农奴制的滥觞,农奴在土地上挥洒血汗,维持着帝国上层精英人士的纸醉金迷,在境外,东边游牧民族和北方蛮族一再攻破帝国边境防线,烧杀抢掠。帝国皇帝的频繁更换(公元235-285年,帝国皇帝更换了20人,每人平均在位2.5年)更使社会的行政陷入崩溃,国家已经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危机就在眼前,帝国是否行将覆灭,没人知道。
君士坦丁大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他依靠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战胜了入侵者,并针对国家制度施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摇摇欲坠的帝国在西方又苟延残喘了200年,而在东方则又繁荣了近千年。此前的帝国经过百年的战争与动乱,人们对于传统的多神信仰(朱庇特、朱诺、阿波罗等奥林匹斯诸神)已经开始动摇,因为在旧有的多神世界里,诸神被人性化,在他们的世界中诸神多多少少承担着各自的责任,朱庇特是万神之神,如同一个帝国的皇帝,朱诺则相当于皇后,其它诸神如阿波罗、巴修斯、阿瑞斯等,各自象征文艺、狂欢或是战争,帝国政府中各司其职的官员在在老百姓心目中都能从诸神里找到相应的原型,在社会稳定时,老百姓称赞贤良的官员和皇帝,并按时举办纪念各位神祗的仪式。而当帝国处于长期的战乱时,昏庸残暴的皇帝和腐败狡诈的官员就成为了人们诅咒的对象,诸神因人性化而具有的缺点(如朱庇特的好色与朱诺的妒忌)则会被人们无限放大,社会的动荡让人们失去了庆祝诸神节日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他们更多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一个完美的、彻底神化的神作为精神支柱。基督教无私关爱世人,尤其是关爱弱者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在此时大受欢迎,圣子耶稣为了拯救世人而被钉上十字架,却在死后复活,最后获得永恒救赎的故事给予饱受社会动荡摧残的人以希望。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受罗马当局镇压、迫害达300年之久的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自古希腊时代的诸神不再是帝国的保护神,取而代之的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越来越多的人皈依基督教,笃信一神论,包括敌对政权的公民,在公元323年,获得民意的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了帝国。
传统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很少有记载哪位神祗关怀弱势群体,主流的故事更多是反映诸神所具有的阴暗人性心理和强大的神性力量,基督对于社会普通底层人的关怀应该是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原来信仰可以是属于庶民的
君士坦丁在位期间,兴修教堂,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并迁都君士坦丁堡,其目的除了在于此地特殊的战略位置以及帝国东部日渐增长的人口经济比重以外,还因为君士坦丁与罗马的元老院阶层诸多意见上的不一:元老院贵族们出于顽固的多神信仰和既得利益,频频掣肘君士坦丁大帝提升基督教地位和政治改革方案的实施,而凯撒的前车之鉴也让具有政治抱负的君士坦丁不得不另觅栖身之地,这最终使得君士坦丁堡开始成为罗马帝国新的中心。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病死,并在临终前受洗,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徒。君士坦丁大帝死后的帝国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完成了罗马帝国最后一次统一,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临终前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帝国从此分为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狄奥多西一世生前宣布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其它异教为非法宗教,并在国内禁止一切异教活动,包括废止古奥运会,废止自古希腊时期开始的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仪式,从而确立了基督教的正统地位,为后来历史的发展确立了基督化的路线,使基督教成为帝国后期及中世纪欧洲的权威宗教。
君士坦丁大帝受洗图,这一场景对于基督教在欧洲此后千多年历史的意义等同于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对于中国此后千年历史的影响
古罗马帝国东西部的政治分裂早于领土的分裂。帝国东部以希腊语为主,西部以拉丁语为主,东部地区如希腊、巴尔干半岛、埃及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文明开化远远早于西部的西欧与北非地区。西部城市如罗马,是帝国早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而由于物产的贫乏和与蛮族临近,后期的帝国诸帝王已经开始了面向物产富饶且早已开化的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大规模战略转移,东部城市由于文化与地理上的优势,商业活动频繁,逐渐成为帝国的商业枢纽,并在政治与军事上赶超西部。西部依靠城市周边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生产得以生存,缺少强大的经济实力,渐渐衰弱下来。自公元375年起,大量蛮族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军队内开始推行漫无限制地招募蛮族士兵的政策,结果是蛮族士兵充斥军内,并在西罗马帝国的军队里担任要职,此外,外来的蛮族人与本土的罗马人之间冲突不断,最终,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在公元475年被蛮族将领废黜。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此后还存在了近1000年,于1453年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