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懂酒,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白的红的黄的啤的,样样都能来点。可是,你真的懂“酒”字是怎么来的吗?
是时候该科普一下 “酒”字的来龙去脉了,我有故事,你准备好花生米和酒了吗?
关于中国“酒”字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会酿酒,但总是不好喝。直到有一天,他梦到一位老神仙,老神仙告诉他:“九天以后的酉时,你到马路上取三个人的三滴血放进酒窖里,酿出来的酒就好喝了。”
九天以后,他如约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去了。在路边分别等到一位赶考的书生和一位刚打胜仗回来的将军路过,在说明原因后,书生和将军都很豪爽的给了他一滴血。眼看就差最后一滴血了,却迟迟等不到最后一个人的出现,就在酉时将至时,他突然看到远处树下好像躺了个疯子,无奈便取了他的一滴血,此时正好是酉时。
回家后,他把三滴血放进酒窖,随后酿出来的酒果然很香,可是,这东西叫什么好呢?他想到取了三个人的血就用三点水吧,神仙不是让他酉时去的吗,就再加个酉吧,这样就组成了“酒”字,怎么读呢?对了,神仙让他九天以后去的,就念“九”音吧。
这就是传说中“酒”字的由来!至此以后,饮酒的人因此也分为三种境界即:书生、将军、疯子。
书生:举杯文雅,斯斯文文。
将军:酒过三旬,豪放兴起。
疯子:来者不拒,不知何处。
传说总归是传说,事实上,我国最早的“酒”字出现在商代后期甲骨文中。
后经过: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 (汉)→ 楷书(魏晋)的演变,最终形成现代“酒”字。
甲骨文中酒字的写法有两种,一是酿酒器具“酉”的单体象形字;二是甲骨文中的“酒”字,中间是一个酒瓶,两旁是溢出的酒液(或作水旁)。
《辞源》记载“古文,酒通酉”。金文中往往用“酉”字代替“酒”字,二字通用,到小篆后才分开。这个阶段“酒”字还没有定形,仍处在酒器“酉”象形字的阶段。
小篆“酒”字承续甲骨文字形,并将字体线条化和规范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十分简练生动,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以‘水’为形符,‘酉’为声符。
现代汉文规范字体楷书“酒”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删繁就简,并结合隶书与草书的风格,字体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
酒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再到楷书的演变,可以看出酒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不管甲骨文、篆书还是楷书,“酒”字的原型都是由酒器的象形字“酉”字衍变而来。
科普完中国“酒”的故事,我们接着来嗑嗑世界“酒”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