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许久,百威英博亚太子公司IPO计划最终还是未能成功。7月13日,百威英博发表声明表示,已决定不再推进其旗下百威亚太子公司在中国香港的IPO计划。这也意味着经历一周的招股计划之后,被称为食品饮料业最大IPO在港上市落下帷幕。在高端啤酒竞争越演越烈情况下,停摆IPO后是否会影响百威英博今后在华战略布局也未可知。
IPO计划未能如愿
据记者了解,百威英博的上市计划首次公开披露是在7月5日,百威英博集团表示要分拆亚太业务的百威亚太正式招股,将在港交所上市。此次招股时间原定截至7月11日,招股价介于每股40港元至47港元之间。按招股价上限计算,百威亚太IPO最多可募集764.47亿港元,那么意味着百威亚太有望成为食品饮料企业今年乃至史上规模最大IPO。
7月12日原本是百威亚太预期的定价日期,当天就传出消息称,尽管百威亚太按照最低价招股,但下单数额不足,相关投行仍在与百威亚太管理层协商,希望能够降低募资额度、调低定价等方式重新上市,但未达成共识。
对于百威此次中止IPO的背后原因,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主要是定价和市场预期有所落差,百威亚太IPO就是希望在较高估值的香港市场募集资金以降低负债率,如果IPO发行价较低,那么就不符合百威的策略。
百威英博亚太子公司急迫上市,在外界看来,更多是缺乏资金主导。“在中国,百威赚钱是第一要务”啤酒行业专家方刚直言。
那么如此缺钱的百威是否会重启IPO?对此,百威亚太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诸多因素,包括目前的主流市场态势,公司决定不进行本次交易,公司将密切注视市场状况,持续评估依据严谨的财务纪律提升股东价值、优化业务及推动长期增长方面的众多选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并购来的巨无霸
资料显示,百威亚太是全球最大啤酒品牌百威英博的亚太区公司。近年来,百威不断以收购形式扩张规模。
其中,在2016年,百威英博斥资6791亿元收购SAB米勒,从而垄断了全球1/3的啤酒市场。此外,百威还在国外市场先后收购了澳洲网上零售商、韩国精酿酒厂、蓝妹啤酒等;在中国市场,百威与哈尔滨牵手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使其尝到甜头,并陆续收购了哈啤、雪津、双鹿、金陵、三泰、牡丹江等国产啤酒品牌。
根据百威亚太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2018年,该公司收入分别为77.9亿美元、84.59亿美元,毛利率分别为55.7%、55.2%,净利润分别为10.77亿美元、14.09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接连不断的巨资并购,也使得百威英博债务攀升。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看来,如今,欧美市场较为疲软,增长较弱,而亚洲整个新兴市场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因此百威拆分了亚太部分业务在亚洲上市。百威收购SAB米勒后,现金流相对紧缺,短时间内弥补资金吃紧的问题很困难,所以百威将优质的亚太版块拆分进行单独上市,可以受到资本端的追捧以及青睐,从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沈萌也表示,此次中止IPO计划不会对百威英博在华的战略布局产生影响,但是对于资金方面可能稍有压力。
但是业内也对百威英博亚太上市一事持有积极态度。有行业人士认为,亚洲业务分拆独立上市,一方面提升了百威中国的业务估值,放大了优质资产;另一方面增强了亚洲业务独立经营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这两方面都会有利于百威亚洲业务的利好和做强。
高端啤酒市场竞争激烈
据悉,百威英博长期以来根植中国中高端啤酒市场。在方刚看来,相比规模来看,其实百威英博在华市场更看重的是利润。
上述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百威英博在全球实现总营业收入546.2亿美元,净利润43.68亿美元。其中,百威亚太2017年和2018年啤酒销量分别为101.99亿公升和104.27亿公升,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市场,销售额均是第一,并分别取得营业收入77.9亿美元及84.59亿美元,净利润10.77亿美元及14.09亿美元。其中,2018年净利润同比上升30.5%,经营利润19.66亿美元,为母公司贡献了71.67%的经营利润。
按销量计,2018年,百威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为16.4%,排名仅次于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在大力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百威还着重深耕高端产品,其份额达到46.6%。
其实,中国啤酒销量2013年达最大值,之后趋于下降,但2018年销售额比2013年增加了近40%。这是因为高端啤酒人气攀升,销售单价提高。
在全球啤酒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世界大型啤酒制造商都把目光投向中国的高端啤酒市场。然而,虽然百威英博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但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竞争中出手较晚。
根据欧睿国际预测,啤酒的年销量在未来3年至4年会继续略微下降,但高端品类销售份额会持续扩大。至2020年,我国高端啤酒营收有望达到行业总收入的44.2%,行业仍处在增量时期。
东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国内啤酒行业现状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相似,均需要通过高端化突破行业瓶颈。一方面,中高端产品的毛利率较高,在成本承压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扭转行业低迷的格局;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差异性的需求也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转变。